合氣道的始祖植芝盛平先生,其早年在淺草的起倒流戶澤德三郎處學習柔術,而合氣武術則源流於武田惚角先生為中興始祖的大東流(合氣)柔術,盛平先生亦曾接受大本教的指導者出口王仁三郎先生的武術指導,其後亦熱衷於習練柳生新陰流劍術。盛平先生在其武術「氣、心、體」達巔峰期時,頓悟武道的精神就是愛護萬物的精神。而合氣道在日本大為盛行則是其嫡傳弟子鹽田剛三在日本綜合武道大會武術表演獲得第一名後始起。李大老師清楠先生為亞洲杯柔道第一名,其赴日學習合氣道,於民國57年間引進台灣致力於各地傳授合氣道,其名下弟子遍佈全台各地,合氣道在台灣盛行,李清楠大老師首推其功。

合氣道的練習由形、質而進入意、氣勁,含有攻守兼備擊技的方法,既具防身自衛之價值,又具有袪病延年之功效。尤其合氣道的練習運動過程,融入呼吸吐納方法,其動作柔和如流水潺潺不斷,輕靈圓融如蒼鷹展翅滑翔,動中求靜、動靜合一,用意不用力,使人在習練中進入了忘我境界。合氣道的運作動度皆以螺旋弧形而行,充分運用物理學的定律與槓桿原理,每一架、每一式均符合現代人體運動的科學原理。練合氣道不僅有益於體魄的鍛鍊,且有助於道德精神修養,既能健身延年益壽,又能提高人品道德思想,可說是最適宜推廣的全民運動。

合氣道練習時的用意不用力主張,是對思想意志力最好的鍛練與運用方法,因為意定才能神凝,心境泰然才能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擾,能不受一切的干擾,才能發揮最高度的技擊藝術潛能。而合氣道所發揮的四兩撥千斤技巧,更是充分應用合力、重力、槓桿、慣性等力學原理與定律的表現。合氣道是心身並練,心氣合並,體用兼修,道技兼揚,所以是一項由技入道的最高藝術擊技武學。

合氣道的用意不用力,並不是完全不用力,而是不用拙力,因為拙力一則用力大,對方的反抗力亦大,將容易失去穩定性。二則用力大能量的消耗也大,體力易減而不易持久。三則用力大慣性亦大,易被人順勢借力。四則用力大,肌、筋、骨節,相對的緊張時間較長,對人體的感覺、觸覺,靈敏度也相對減少,易被對方乘隙反擊得逞。五則用力大,與四兩撥千斤的技巧,順勢借力的主張與方法相悖理。所以合氣道用意不用力,係以柔克剛,剛柔相濟,以靜制動,動中求靜,順勢借力,以小勝大,以迂為直,後發先至的高度武學藝術。

合氣道的四兩撥千斤,是順勢借力的,它是一種形象化的藝術性比喻,因為順勢借力是符合力學中的合力、重心、槓桿、慣性等基本原理、原則與定律。亦即是出自以最少的代價,獲得最大成功與效果的合理原則而言。順勢就是順人之勢,不頂不抗的順從對方來勢或去勢,借力化發,順著對方勁力的方向,隨機乘勢及時加力,達到以對方之力為主力,加上我方之小力,使對方傾倒或挫敗。四兩撥千斤雖是一種比喻,但是卻富有深邃的哲理,若如對方是一塊千斤大物,它在不動時,任何人不能推動它,倘能使其重心偏移底盤一側時,只要加入少許外力,就足以使它倒下。這就是四兩撥千斤,並不是真的只用四兩之力,就能撥動千斤重物。

嘗有人謂,合氣道是否有練氣。合氣道之練氣係從呼吸入手,且須與動作密切配合,屈伸開展、上下相隨,內外相合、均勻徐緩,圓融靈活、心靜體鬆,意導氣暢、輕盈貫串,意動氣隨、沉穩中正,進退轉換、勢勢執中,無斷續之虞、無間隙可乘之機,意至氣到,氣充勢成,即可週身充沛,戮力苦練,必然可成。動作盤練架式之根基在腳,因腳是人身之最下部與地面相接,直接承受地心引力,為穩定身體之基礎。腰居身之中,主宰全體之中樞,人若腰脊不能中正,盤練架式必不沉穩,身體中心不穩,手指功能盡失。練習時需時時保持頭正頂懸,沉肩墜肘,刻刻保持含胸拔背,鬆腰坐胯,尾閭中正,膝不過尖,腳踏實地,如樹生根,如天秤直立,完整一氣中定沉穩、氣沉丹腹斂入脊骨,內部意識貫注外部動作,內在意氣活動與外部神氣姿態,完全協調,內外相合,交相鍛鍊,定而能達到意到,氣到勁到的境界。

練習合氣道的人,必須懂得人體運動的力學原理,才能在演練運用中,使用最有效的力量,避重就輕化敵力為己力,借力打力取得勝利。人體運動與其他物體運動一樣,都是受物理力學定律的支配和制約,凡是違背力學定律的任何動作,不論基本或應用技法的練習,都將滯礙受阻。所以在合氣道教學中,對於每一個動作的姿勢之正確與否,都要用力學原理加以說明,而學習者要從熟練中漸漸體會領悟力學原理與定律。不論在動態或靜態,正確的肢體動作、姿勢,把重心自然而然的,合於力學原理與定律的動作,落實在最舒適的位置上,既可有利於攻守,又可變換靈活不受制約,所以合氣道柔、勻、順、化的要求,就是根源於力學的。

合氣道蘊含形、質、意氣勁,攻守兼備,守以自衛,攻以取勝。柔利於守,剛利於攻,而柔守不可全然無剛,剛攻亦不可全然無柔,蓄勁運化時,必須柔中寓剛曲中求直,發勁攻擊時,必須剛中有柔直中寓曲。而在勁力要練到由硬變柔,積柔成剛,柔不遲滯,剛不僵硬,達成剛柔相濟的合氣勁,因不論攻防都不是逆著對方來勢承而上,必須與來勁互成角度走弧線,藉以達到順勁相承,使來勁落空,則由三角錐基本姿勢的練習,到基本技法、基本應用技法、應用技法等,手臂必須圓撐像弓形,就是身軀的脊椎如大弓,四肢各如一張小弓,大弓主宰小弓,小弓配合大弓,五弓協調,動作一致,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意到氣到,勁佈周身,以腰為主軸,以脊柱發勁,步隨身換,運用靈活,發放自如,做到一動無有不動,手隨腰動,上下相隨,如此既能隨人而動,不拉扯,不頑抗,配合柔韌的螺旋力,必將有成。

學習任何學問或技藝,都是要從頭一點一滴做起,循序漸進打好基礎。老子說道:「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就是說明,不論天然的,或是人為的,任何事物都是一樣,循序漸進從毫末之處做起,打好基礎。學習合氣道自不例外,必須從護身、基本、應用、再進到刀、劍、棍,由每一個動作架式細節學起,先求姿勢之正確,再求應用上之變化。學習者首先要建立信心、決心、耐心,不圖快,不躐等,循序漸進,專心向學強化己身,果能以如此之心學習合氣道,如此之心練身,必能身心健康,快樂無窮盡。

                                                                                                                                        高雄市合氣道協會      2003.08.26